辜朝明:中国轻松实现了股价上涨的目标,但如果实体经济没有复苏,股价无法维持
9月24日宣布的第一批措施似乎显然是为了提振股价。它们的核心是央行提供大量低息贷款,从而使企业和机构投资者更容易买入股票。这些措施的目标更多是股市,而不是更广泛的经济。此外,潘功胜的评论中提到,如果有必要将提供更多资金,这表明政府希望看到股价上涨。因此,股市的反应是合乎情理的。
中国提振股价的措施让人回想起日本政府30年前实施的“维持价格操作”(PKO)。最初,这个缩写指的是联合国开展的维和行动,但在当时的日本,它被用来指政府旨在支撑股市的措施。然而,日本的PKO比中国当局采取的大胆公开方式要低调得多。金融当局悄悄敦促机构投资者购买更多股票,询问他们为何不抓住低价机会。
与30年前日本当局零散且效果有限的PKO行动相比,最近中国的举措成功实现了其初步目标,因为政府站到了前台,宣布将提供大量低息贷款。股市对这一公告的快速反应也表明,最初的买家大多是用自己的资金进行投资,这意味着最初股价上涨中涉及的政府资金很少。从这个角度看,当局在未战而胜。
但如果实体经济没有复苏,股价无法维持。尽管中国提振股价的措施迄今为止取得了成功,但仍需要采取其他措施来刺激经济。人为的股价上涨可能会暂时推动经济,但无法带动经济复苏。
简评:在股市刺激措施实施之后,股市已经做出了预期中的反应。这时股民的问号是,这波牛市会持续多久?更多人的问号是,股市的反应能否带动整个经济的复苏。我个人的看法是,不要有过高的期望,也不要提出过高的目标。我觉得,能达到两个目标就可以了。第一,形成初步的启动性信心。第二,为经济的修复提供基本的保障。否则,欲速则不达。
美国:我们摸透了中国的创新能力
上月,美国重要科技政策智库“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ITIF)在对中国11个高科技行业创新能力进行超过20个月的调研后,在美国国会大厦举办了一场报告发布会。报告指出,中国在核电和电动汽车(含电池技术)领域领先,机器人技术、显示技术、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接近领先,而在化学制品、机床、半导体和生物医药领域则相对落后,半导体行业因出口管制而发展受阻。
作者通过大量证据表明,虽然中国尚未在整体上占据领先地位,但已建立了一个市场需求导向、正向循环的创新体系。正如过去的欧美跨国巨头,中国企业的巨大规模、全球战略和研发投入也帮助其成为创新的主导力量;与此同时,信奉“向科技无尽探索”的欧美,似乎越来越难实现“创新-市场变现”的闭环。因此,至少数百家在中国“卷杀”出的强势企业正意图“占领”全球市场,有望在十年内赶上西方领先国家。
报告指出,中国优势将因庞大的人口和市场规模而放大,不仅能依靠国内实现创新循环,还能通过“低成本”继续向发展中国家和失去先进制造能力的发达国家推广,最终实现全球技术经济权力中心的转移——几十年内,可能会是中国对美实施出口管制。
简评:最近一段时间,西方一些主要智库和媒体,都在讲中国在一些产业和科技领域领先的问题。这一方面是对于中国这些年一些进展的中肯的肯定,另一方面,也确实有一些夸大其词。所以有人怀疑,有为严格的限制措施造势之嫌。其实,美国这个国家一直有夸大对手成就的倾向。我的看法是,不用在阴谋论的意义上理解这些研究,更应当注意是,是其应对措施中政策和体制层面的变化。
周天勇:资源部门没有必要登记居住权
资源部门登记的是不动产权,居住是一种行为,不是资产,也不是资源,因此没有必要登记居民的行为权。政府需要保护土地使用权及房屋财产权,即用益物权和建筑产权。至于用益物权拥有者,他将其拥有使用财产权的住宅、宅地和承包耕地等,出租甚至免费让谁来居住和耕种,时间长短,那是他们相互之间约定的的事情,是市场调节的事,并不是政府应当干预的事务。在合同约定的时间内,想租用的人就有居住权和耕种权,没有必要再用一个法来进行这种权力的登记、保护或者约束。
居住权实际没有用益物权,不是资产。它不能抵押、不能投资、不能财产继承,想长期持有的居民不会购买这种权益。比如,居住权为10年,你想改造装修抵押贷款,银行不会贷款,居住者也不会改造和很好地装修。耕种权10年,耕种者不会保护提高地力和建设用电用水设施。因此,如果是居民的宅地和住宅,没有必要再登记居住权,让租赁、合同有关的法律、法规调节就可以了。政府没有必要登记居民的居住权,这可能是市场化改革的倒退。
简评:其实,我不怎么关心居住权登记这个问题本身。我查了一下其他国家的资料,确实有国家是存在这种制度的。对此,人们的看法完全可以见仁见智。让我注意到这个问题的,是有关消息出来后一些民众的反应。据我了解,不少人是似懂非懂,我看后也是一头雾水。
本来,现在房地产就是一个很脆弱的领域,人们对与此有关的政策变化更是非常敏感。在这种情况下,一会儿是人们看得云里雾里的居住权,一会儿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住房养老金,一会儿是耸人听闻的独生子女不能继承全部遗产,这几天又有人重提房产税,这些做法很不利于人们形成对房地产的稳定预期。建议有关部门在敏感的经济领域慎重出台这些不是当下必需又容易引起人心波动的政策措施。即使要出台一些政策,也要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将其说得清清楚楚。
赞(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