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 为何开国皇帝,往往要面对皇子们骨肉相残,而又束手无策[9P]
本頁主題: 为何开国皇帝,往往要面对皇子们骨肉相残,而又束手无策[9P]字體大小 寬屏顯示 只看樓主 最新點評 熱門評論 時間順序
狼中恶魔


級別:精靈王 ( 12 )
發帖:1081
威望:350 點
金錢:88516 USD
貢獻:33333 點
註冊:2007-10-07

为何开国皇帝,往往要面对皇子们骨肉相残,而又束手无策[9P]



纵观历史,我们经常会发现。开国之君往往有着许许多多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其中一个就是面对子孙后代对于皇位异乎寻常的剧烈争夺。

要说对于皇位的争夺,其实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司空见惯,但是开国之君(或是有为的明主)的儿子们往往都更加剧烈。比如最近的电视剧《庆余年》中的庆帝就面对着儿子对于皇位的一再争夺。再比如之前电视剧《天盛长歌》之中,楚王宁弈和太子等人也为帝位明争暗斗的不可开交。

而且往往开国之君面对这种情况,反而会束手无策,甚至大错特错,为何会如此呢?这里究竟有哪些深层次的原因呢?

 
上图_ 唐高祖李渊半身像



一、强悍的皇子和软弱的皇帝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唐高祖李渊的故事。李渊是唐朝的开国之君,但是作为一个开国之君,他的名字远不如他的儿子李世民。似乎他这个开国之君像是可有可无的赠品一般。作为唐帝国的第一位君主,李渊也面对了这个问题——儿子们争夺太子之位。

当时李渊的儿子主要分为两派,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为一派,秦王李世民为另一派。太子自不必说,李建成作为长子,同时也是太子,承担着继承皇位的重任。不过李世民为何以老二的身份可以和太子分庭抗礼呢?其实原因也很简单——他太强了,功劳太大了。

 
上图_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



早在李渊从太原起兵之时,李世民和李建成两个人就是李渊起兵的主要策划者。李渊起兵之后,进攻长安的过程中,李世民和李建成都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李世民东征王世充窦建德,这一战历史上被称为东都之战。

当时王世充和窦建德是唐朝面对的最强大敌人,王世充之前击败了拥兵百万的魏公李密,当时占据洛阳声势滔天。窦建德盘踞山东也有几十万军队,李世民不过几万人马,但是东都之战李世民以少胜多一次性消灭王世充和窦建德。这次的功劳震惊天下,之后李世民再接再厉,连续击败了割据各地的如西秦等政权。可以说功劳已经是无人可及。

为了奖励李世民的功绩,李渊决定给他一个特殊官位:天策上将。(旧唐书记载:十月,加号天策上将。)要说天策上将是个什么官位大家可能不太清楚,在唐朝制度里面,天策上将是比诸王的地位要高的,也就是说当时李世民是除了李渊和太子李建成以外的天下第三人。另外李世民还兼任尚书令和中书令,还兼任司徒。(这也导致唐朝几乎没有委任过尚书令)可以说几乎是权倾朝野,这不由得让太子李建成倍感压力。

 
上图_ 隋末农民起义形势图



在很多作品里面李建成都被描绘成一个不学无术,极其无能,软弱自卑而且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存在。但是实际上在历史上,李建成也是有相当才能的。从前期来看由于他是皇太子,所以需要坐镇中央难以出征,所以面对李世民咄咄逼人的威胁只能无力叹息。但是并不代表他毫无作为,面对威胁,李建成的幕僚魏征(就是那个后来那个名相魏征)建议李建成要果断出击:

太子中允王圭、洗马魏征说太子曰:“秦王功盖天下,中外归心;殿下但以年长位居东宫,无大功以镇服海内。今刘黑闼散亡之馀,众不满万,资粮匮乏,以大军临之,势如拉朽,殿下宜自击之以取功名,因结纳山东豪杰,庶可自安。

但是李建成犹豫不决,面对自己的手足兄弟,他还是难以痛下决心。但是李世民早已有了觉悟,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李世民率领亲信入朝在玄武门设下伏兵提前下手诛杀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进而李渊就“很自觉”的退位了。

参考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问题,开国之君虽然往往以非常英明神武的形象出现,但是为何皇子看起来更加强硬,而开国之君自身却显得十分软弱呢?

 
上图_ 玄武门政变



二、无奈的三个原因

其实作为开国之君,之所以经常遭遇骨肉相残,一般来说都有以下三个无奈。

1.    创业艰难,尾大不掉

开国之君们往往在创业之初,都是起点比较低的。比如朱元璋那起点可以说是非常低了,乞丐出身,还有的也好不到哪去,比如刘邦虽然有一些兄弟,也不过是个亭长(基本是秦朝最小的官了)。这些人就不得不依赖自己最可靠的帮手——儿子。

比如努尔哈赤,创业之初就非常依赖自己的两个儿子,长子褚英和二儿子代善,他俩也堪称是努尔哈赤创业之初的左膀右臂。当时努尔哈赤在白山黑水之间争战没少依赖这俩儿子冲锋陷阵。但是这也导致了一个问题:他俩实力过大,尾大不掉。

当时努尔哈赤的长子和努尔哈赤最器重的五大臣(费英东、额亦都、何和理、扈尔汉、安费扬古)尤其是费英东和褚英堪称是水火不容。因为褚英功劳太大,有了自己的一批亲信,五大臣害怕褚英上台以后重用他的亲信。自己的地位就岌岌可危了。所以无时无刻不在怂恿努尔哈赤换掉太子。

 
上图_ 爱新觉罗·褚英(1580年—1615年)



而且褚英自己也有想法,他认为父亲的江山自己功劳最大,根本不把那些开国大臣放在眼里,为了平衡实权派和太子之间的矛盾,努尔哈赤被迫废了褚英的太子之位。但是努尔哈赤万万没想到,就在他废了褚英之后,他的二儿子代善居然也膨胀起来。

努尔哈赤的二儿子代善当时已经是努尔哈赤心中最合适的继承人了,看到褚英被废自然高兴地不得了,结果就干了一件事——他和努尔哈赤的大老婆阿巴亥勾搭了起来。按照满洲传统,努尔哈赤死后他的老婆阿巴亥自然也是代善一并继承,谁知道代善居然抢先一步,努尔哈赤发现以后暴跳如雷(毕竟绿了),所以代善的太子之位也就告吹了。

褚英和代善之所以敢这样,就是因为他俩的功劳太大,尾大不掉,努尔哈赤也拿他们没有办法,这也是开国之君难以避免出现的一个问题。

 
上图_ 爱新觉罗·代善(1583年8月19日-1648年11月25日)



2.    虎父无犬子,权臣难驾驭


在李世民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李渊的儿子无论李世民还是李建成,甚至李元吉。都是可圈可点,绝非等闲之辈,由于经历了刀光剑影的洗礼,更是既有谋略又有武功。这样一来自然对权力的诱惑难以抵挡,而且他们也都形成了各自的势力。

比如李世民的秦王府里面就有大量他的亲信,这些人遍布朝野,尤其是武将居多。当时来说他们是无比盼望李世民可以称帝,毕竟李世民要是当了皇帝,他们可就是新君的功臣了。但是如果李世民要当不上皇帝,那么他们不过是皇子的亲信,那前途可就差太多了。

 
上图_ 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



这种斗争往往还有这些皇子背后世家大族的斗争,这一点在孙权时期的二宫之争里面最为突出。所谓二宫之争就是孙权的两个儿子,一个是太子孙和,另一个是鲁王孙霸争夺太子之位的斗争。

这场斗争在三国后期发生,当时整个吴国都分成了两派,一派支持孙和另一派支持孙霸。你要说孙权支持谁?孙权表示笑而不语。因为这场斗争就是他挑起来的。他的目的就是扶持孙霸制衡孙和背后的世家大族势力。

当时东吴有四大家族,也就是所谓的吴中四姓“陆顾朱张”,其中最强的代表自然是陆逊先生,陆逊当时是东吴丞相功勋卓著,但是他同时也被孙权猜忌,认为他功高震主。所以孙权就借助支持孙霸来制衡陆逊,结果孙权玩脱了。两派斗到最后完全控制不住局面,最后孙权只能草草收场,赐死了孙霸,废了孙和,立了一个小皇帝孙亮。可以说两派背后的斗争过于剧烈是这个结果的直接原因。

 
上图_ 陆逊(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陆议,字伯言



3.  后宫干预,难以控制


历朝历代的开国之君背后往往都站着一个厉害的女人。这些女人们实在是兄弟阋墙的重要推手,比如辽国开国之君耶律阿保机的老婆述律平就是其中之一。当时述律平偏爱自己的三儿子不学无术的耶律李胡。但是耶律李胡实在是不成器,而且辈分实在是太小。

在耶律李胡头上有俩拦路虎,一个是大哥耶律倍,一个是二哥耶律德光。耶律李胡要想当皇帝,首先得兄终弟及,等死俩哥哥才有可能。但是述律平表示这不是问题,为了让自己这个不学无术的小儿子当皇帝,她是铆足了劲。首先逼走了大儿子耶律倍,其次她知道老二耶律德光的身体不好,于是就让耶律德光继承了耶律阿保机的王位。

 
上图_ 吕后篡权



果然没几年耶律德光也死了,但是他最终没能如愿,耶律倍的儿子实在是看不下去了,起兵造反,终于获取了他父亲当年应得的王位。要说这些开国之君的女人们确实也大都不是省油的灯,想想当年的吕后和杨坚的皇后独孤伽罗,都对朝政颇有见地,她们在背后煽风点火甚至直接操纵,自然也很容易导致前朝的男人们拼个你死我活了。

可以说正是因为这些错综复杂的原因,中国历史上的开国之君们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的面对骨肉分离,兄弟阋墙的局面才会一次又一次的发生。应该说这也是历史的轮回与悲剧了。



赞(57)
DMCA / ABUSE REPORT | TOP Posted: 12-15 10:27 發表評論
.:.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電腦版 手機版 客戶端 DMCA
用時 0.02(s) x3, 11-24 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