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陶瓷几千年的发展史中,青花瓷无疑是一座里程碑。
青花瓷,英文名blue and white,以“青”为灵魂,是指一种在瓷胎上用钴料着色,然后施透明釉,以1300℃左右的高温一次烧制而成的釉下彩瓷器。釉下钴料在高温烧成后,呈现出蓝色,人们习惯上称为“青花”。
釉下青花工艺创烧于唐代,在历史上有三次高峰,分别在元朝、明永宣、清康熙。这三次高峰中,青花瓷虽只一色,但在不同时代的匠人、画师手下,表现的形式和内容各有千秋,从官家御用的艺术瓷器、到后来的民间日用器皿,始终蕴含着帝王的审美、以及各个时代的烙印。
01
唐代青花
最早发现唐代青花瓷为1970年代,在扬州唐城遗址出土了唐青花残片,并且在河南巩县窑找到窑址。这从科学角度上解决了学界对于“青花瓷”最早出现的朝代争论,只是当时烧造技术没有过关,中间又停滞了三四百年。
在世界范围内,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有一件唐代青花花卉纹碗;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也收藏有一件鱼藻纹罐;1999年,在印度尼西亚海域发现唐代沉船黑石号并且出水3件唐代青花盘,现藏于新加坡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点彩梅朵纹器盖;2006年10月,郑州市上街区峡窝镇以西4公里的7号唐墓出土了两件青花瓷罐。
黑石号出水的3件唐代青花盘
唐代青花瓷青料发色浓艳,带结晶斑,为低锰低铁含铜钴料,应是从中西亚地区进口的钴料。
西亚地区出土过不少唐代青花瓷片。唐青花的产生或许是因西亚各国对唐青花有大量的需求,当时主要用于外销,这也是国内唐青花瓷器很少看到的原因。
02
宋代青花
唐代青花并没有持续发展,而是走向衰亡。从目前发现的实物来看,宋青花的年代虽然在唐青花之后,但是它们之间在青花用料、烧制工艺、纹饰内容、产品风格等方面,并无直接的渊源关系,唯一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用钴料作呈色剂在瓷器上烧制出蓝色花纹。
我们能见到的宋青花只有从两处塔基遗址出土的十余片瓷片。一是1957年发掘于浙江省龙泉县的金沙塔塔基,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残片。该塔的塔砖上有绝对纪年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另一处是1970年在浙江省绍兴市环翠塔的塔基,出土了一片青花碗腹部的残片,该塔的塔碑证明此塔建于南宋。
宋代 花卉纹青花碗
宋青花瓷一般胎质较粗,胎色呈灰白色,少数为胎质细腻的白色瓷胎。釉面呈现纯白色的较少,多为白中闪青、黄、影青等色。宋青花瓷颜色为灰蓝色或灰黑色,也有直接呈现黑色的。装饰技法上,宋青花瓷既有釉下彩,也有釉上彩。器物烧成质量普遍不高,除杭州宋墓出土的宋青花罐较精美外,其余均较粗糙。
03
元代青花
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中国,人们对青花瓷器有一个误识,认为元代无青花。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波普以珍藏于英国达维特基金会带有至正十一年(1351年)题记的青花“云纹象耳瓶”为蓝本,对比中东一带收藏的青花,并把其与此相同风格的器物定为“至正型”,将元代青花瓷器从明代青花中分离出来,从而揭开了研究元青花的序幕。
元青花 云纹象耳瓶
元代所产的青花瓷远没有明、清时代的规模大,产量及生产区域也很小。通过陶瓷专家的努力搜讨,目前元青花可统计的存世量约有300件,国内藏100件,国外藏200件。画有人物的元青花罐更是稀缺,全世界已知不足10件。
自古物以稀为贵,元青花由此身价直上云霄。2005年7月,在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以人民币2.3亿元拍出,创下亚洲艺术品最高的拍卖纪录,元代青花的知名度空前暴涨。
元青花梅瓶 王牌月下追韩信
2011年11月,元青花梅瓶“王牌月下追韩信”在澳门艺术品拍卖会上以8.4亿港元成交,成为历史上单一瓷器产品的最高成交价。而另一只同样题材的元青花梅瓶“萧何月下追韩信”现收藏于南京市博物院,据专家估计其市值约为10亿元人民币,折合成黄金约3吨左右。
元青花造型多样,纹饰题材丰富,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其中既有对中国传统的继承,也深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模仿和创新之作,整体讲究大效果,而不拘泥于细微末节。
到了元代的中晚期,景德镇青花烧造的技术已完全成熟。其中有些器皿采用高锰低铁的进口青料,又称苏麻离青、回回青。元、明初景德镇窑的青花瓷器大多用这种青料,特点是发色凝重浓艳,并带银黑色结晶状斑点(俗称铁锈斑)。经化验,进口料中含锰量低、含铁量高,进而形成独特的风格。同时也为后人鉴定元、明两代提供了重要依据。目前虽然仿品成风,但唯独这种铁锈斑的发色,是后人无法仿造的。
04
明代青花
明朝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的时期,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这30余年里烧造的青花瓷以其胎釉精细,青色浓艳,造型多样,纹饰优美而名动一时,人称“永宣青花”。其充满异域风格的造型、浓重明艳的呈色、典雅精致的纹饰,被后人赞誉为:“发旷古之未有,开一代之奇葩。”特别是永宣年间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掀起了明代青花瓷外销的第一个高潮,对后世青花瓷的外销影响深远。
明永乐 青花折枝花卉纹玉壶春瓶
永宣青花早期所用的青花料主要以苏麻离青为主,国产青料为辅。典型苏麻离青烧制的颜色呈现宝石蓝,描绘中料之浓淡不均还会使得烧成后的青色发色不一,较浅处呈天蓝色,较浓处则显靛青色,变化有度。由于料中铁含量高,涂绘后形成自然多变的铁锈结晶斑,并微有凹凸起伏之感。这种釉面的坑坑洼洼,本身是一种烧造的缺陷,但被文人渲染以后,形成一种审美追求,加之偶成的晕染积散、浓淡变化使得青花的视觉艺术与传统水墨意趣相近,与元明以来的文人画传统颇为契合,几百年以来,收藏者、研究者,都以拥有永宣青花为荣。
明宣德 青花缠枝莲纹天球瓶
永宣青花瓷器中带有伊斯兰特色造型瓷器的出现,与永宣时期同南亚、西亚等伊斯兰世界人们的交往、商贸有关。如最有代表性的永宣青花大盘的大量问世,就是为满足西方穆斯林地区饮食习惯而制。
此外,永宣青花瓷器上常绘有具有伊斯兰文化特色的异域纹饰,其绘画的构图、形式设计等也具有伊斯兰特色,如满密的花纹、同心圆环式的多层装饰等。它们的出现极大丰富了永宣青花装饰的题材与手法,确定了永宣青花纹饰的时代特色。
05
清代青花
清三代作为瓷器史最鼎盛的时期,清康熙时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器发展到巅峰,清乾隆以后因粉彩瓷的发展而逐渐走向衰落,虽然在清末(光绪)时一度中兴,最终无法延续康熙朝的盛势。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官窑制作严谨、精致;民窑则随意、洒脱,画面写意性强。从明晚期开始,青花绘画逐步吸取了一些中国画绘画技法的元素。
清康熙 青花万寿尊
清康熙早期青花使用浙料或江西、广东青料,呈色灰蓝,个别发色欠佳。中期用云南省“珠明料”,呈色鲜蓝青翠、清朗不浑、艳而不俗,所以康熙时期的青花是最蓝的,非常漂亮,叫“翠毛蓝”。又由于工匠技术的提高,导致康熙青花在纹饰绘制上采用传统的工笔画法,山水多做斧劈皴,并参以透视原理,使画面与颜色配合达到了传统绘画中所谓的“墨分五色”效果,甚至能分出九个色来。所以康熙青花在收藏界中普遍被认为是清朝青花里最好的。
从咸丰到宣统(1851—1911)共六十多年,是大清王朝风雨飘摇的年代,内忧外患,社会经济濒临崩溃,制瓷业举步维艰。
06
567瓷青花
1949年,郭沫若向中央人民政府提出生产“建国瓷”的建议,在周总理主持下,“国家用瓷委员会”很快成立,这是中国陶瓷史上由政府主持的第一次国家瓷器烧造。很快,中国第一个国营瓷厂成立,就是著名的“建国瓷厂”,前身是清代御窑厂和江西瓷业总公司,所以说“567瓷”有着无可比拟的先天优势。
1949年,为毛主席制造专用瓷计划正式启动,也是首次由政府主持的第一次国家瓷器烧造,瓷器制作在造型、品种、题材和画工上都紧跟着历史进程,题材上多是表现当时独特的社会面貌,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堪称当代“新官窑”。
王步 青花四方挝角福寿永利人物故事笔筒
“567瓷”是新中国成立后陶瓷史上的辉煌时代,甚至有一部分学者曾说,青花大王王步等著名陶瓷大家领衔制作的瓷器,已直追清三代,无论从艺术价值,工艺价值,还是从文化价值而言。在当今世界各地拍卖场和收藏界,“567瓷”已颇具影响力,这时期顶级大家的瓷器,早已拍到千万高价。
现代青花的烧制,还有柴窑与电窑之分,一直以来,景德镇的匠人们都十分在意成瓷的“烧成气氛”,收藏界的主流观念也对柴窑烧成的仿古瓷倍加推崇,认为柴窑烧的更具“古味”。
柴窑是松木烧制,松柴散发松香,含松油,能与瓷器釉面很好地结合,松木火焰长,火性纯正。不过,烧一窑瓷器要耗费近10吨松柴,过程全凭把桩师傅用眼力掌握,可谓成本巨大、难度极高,稍有疏忽就会出现“塌窑”,经济损失动辄以数十万元计算。众多不可控因素使当代柴窑精品百件才成一件,件件稀世难得。
出于环保原因,国家现已严控柴窑烧制,有人说:柴窑正在一步步走向消亡。不得不说,柴窑瓷器是“制瓷业的不可再生资源”,目前仅有的几座柴窑,又将陆续关停,为数不多的柴窑窑口,更显弥足珍贵。
赏青花,还是要看中国。
赞(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