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 旧时广东终生不嫁的自梳女是怎么回事,哪些人愿意自梳呢[10P]
本頁主題: 旧时广东终生不嫁的自梳女是怎么回事,哪些人愿意自梳呢[10P]字體大小 寬屏顯示 只看樓主 最新點評 熱門評論 時間順序
baty


級別:精靈王 ( 12 )
發帖:1668
威望:1527 點
金錢:134646 USD
貢獻:25000 點
註冊:2006-12-24

旧时广东终生不嫁的自梳女是怎么回事,哪些人愿意自梳呢[10P]



在广东顺德均安镇,有一栋两层砖房,门前匾额题有“冰玉堂”三个大字。此楼于上世纪50年代由南洋华侨捐资建成,当年是作为年老无依的“自梳女”作安养院用。自梳女是旧时我国广东地区一个神秘的女性人群,他们并非看破红尘的尼姑道姑,但却孑然自守,终生不嫁。

岭南女子,到了十七八岁的时候,有立志“自梳”者,家中选定良辰吉日,购置新衣鞋袜、香烛酒菜。来到专门的“姑婆屋”,沐浴更衣,在观音神像前发誓终生不嫁,并由年长的自梳女将其辫子梳成发髻,向其他自梳女行礼。


上图_ 旧时自梳女的形象



女子“自梳”之后,便要终生保守童贞,绝不能反悔。违者被称为“穿底姑婆”按失节论处,要抓去严刑拷打,重则浸猪笼。自梳女平时居住在娘家,清闲时去“姑婆屋”参加姐妹聚会,老病时住于“姑婆屋”中,绝不能死在娘家,也不能葬入娘家祖坟。

因此许多自梳女怕死后无人殓葬献祭供奉,成为孤魂野鬼。于是便“守墓清”、“当尸首”。所谓“守墓清”,又名“买门口”、“嫁神主牌”,即找到村里有夭折男子的人家,去“拍门”送些银钱,认作婆家;“当尸首”即在村中未婚男子葬礼上,披麻戴孝,当众宣布嫁于死人。

“自梳”之风,主要流行于珠江三角洲一带,广州、番禺、南海、佛山、中山、肇庆均有,而以顺德最多。大多数以缫丝为业,自食其力。在20世纪30年代,广东缫丝厂内女工中,十有七八为自梳女。后来丝业衰落,去香港,下南洋,去做佣人保姆者众多,这些女佣称为「妈姐」。外出打工的自梳女生活艰辛清苦,不少客死异乡。


上图_ 广东顺德的冰玉堂旧址



“自梳”风俗是何时产生?又是如何产生?

自梳女产生的年代缺乏文献资料,学界还不是很明确。有的专家认为起源于明代,有的专家认为起源于清代。但两种说法对于自梳女产生原因的解释是相似的。

一则从经济方面上看。

明清时期,珠三角一带经济蓬勃发展。农村一种经济效益极高的桑基鱼塘开始普及。所谓桑基鱼塘,就是在水塘边上种满桑树,桑叶用于养蚕,池塘用于养鱼。蚕沙蚕蜕用作鱼饲料,鱼的粪便用作桑树的肥料。这种利用自然界生态循环的作业方式,大大地推进了桑蚕业的发展,使得以织纺为主的女子有了脱离男子的生活条件,为女子自梳打下了物质基础。


上图_ 蚕丝厂的女工



二则从社会方面上看。

蚕桑业的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生长。明清时期,顺德、南海一带出现了大量的缫丝工厂,这些缫丝厂已经不再是封建自然经济中的家庭作坊,而是采用雇佣劳动的方式,聘请大量女工工作。这为女子走出夫权控制的封建家族,独立自主铺开了道路。

三则从思想文化上看,明清时期,统治阶级推行程朱理学,大讲伦理纲常。

封建礼教对妇女摧残压迫尤为严重。而这时,已经有了经济社会独立条件的妇女自然对“三纲五常”的压迫进行强烈的抵抗。你们不让我嫁给心上人,你们强迫我嫁给地主家的二傻子,我索性就终生不嫁!部分妇女于是就团结起来,依靠群体的力量,走上了集体叛逆式抗婚的道路,过去岭南民间流传不少“广东十姊妹”的传说,十个女子结成同盟一起抗婚。抗婚的人多了,于是就形成了“自梳女”这个特殊的群体。


上图_ 旧社会女子拒婚而集体自尽的画报记载



四则从地方风俗上看。

岭南地区有“不落夫家”、“守清”、“金兰契”的习俗,对自梳女群体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不落夫家”即一些女子婚后因各种原因不得在夫家居住,需返回娘家长住,只得一年几次与丈夫团聚;“守清”即所谓的望门寡,已订婚的丈夫未成亲即死,未婚妻需要为其守节终生;“金兰契”,同村女子,而是相互结为“金兰”,实质上为同性恋关系。


上图_ 旧时自梳女合照



什么人愿意自梳?

具体到个人而言,又是哪些女子会去选择自梳呢?

第一部分,如前文所述,即是抗婚的人。

封建社会女性一是没有自主选择对象的权利,二是婚后还要奉行三从四德,被族权夫权压榨。顺德有一首歌谣,讲的是农家刚过门小媳妇的生活。

“鸡公仔,尾弯弯,做人媳妇甚艰难。早早起身都话晚,眼泪未干人下间(厨房)。下间有个冬瓜,老爷话煮,安人(婆婆)话蒸。蒸 一 钵,煮 一 钵,又蒸又煮都唔中意,拍起抬头,闹出街。三朝打烂三条夹棍,四朝跪烂九条裙。”

所嫁非所爱,嫁后小媳妇地位卑微,艰苦辛酸,使得不少女性逃避婚姻。一些女子选择被迫行婚,就叫姐妹用厚布将自己身体包裹,再带上一把剪刀。与丈夫同房时逼迫其退婚。因抗婚恐婚,走上自梳道路的女子更不在少数。


上图_ 广东顺德的冰玉堂旧址内景



第二部分,是受迷信说法影响而自梳不嫁。

如华南民间有所谓“七星伴月”的说法,如果家中有七子一女,则为“七星伴月”,是大吉大利之象。而独女为月,不能出嫁,否则为不祥。还有所谓的“阻头”,即兄姐未婚,弟妹不得结婚,一些长女找不到合适的婆家,为不影响弟妹成婚,只得自梳。还有的就是根据面相、生辰八字排定,某些女子命中克夫,或者夫命克己,或者出嫁克娘家,不宜婚配。


上图_ 上世纪40年代捐款回乡建冰玉堂的部分妈姐



第三部分,受资本压迫,选择自梳。

资本主义自从诞生那一天开始就在追求最高利润,敲骨吸髓式地压迫剥削工人。清末民国广东的缫丝厂,担心工人有家庭妨碍加班,招工就提出了所谓的四个不要。即“谈恋爱的不要,已婚的不要,有孩子的不要,老病的不要”,自梳女不婚不育好找工作,一些贫穷人家的女儿只得选择自梳。

第四部分,其他原因。

这就非常复杂了,解放以后社会学家做过调查,选择自梳的具体理由形形色色的都有。一些人性取向问题,故而自梳不嫁;一些家里穷,要留家照顾年幼的弟妹,也省下一份嫁妆钱;一些则是从众心态,看见众多要好的姐妹不嫁,于是也梳起;一些则是觉得不结婚,自己又有钱,无儿女家庭,很自由,很自在所以选择自梳。


上图_ 自梳女妈姐的常见造型



自梳女有何妆扮,信仰?

自梳女有特定的头饰、衣着。旧时,广东地区未婚女子留辫,婚后挽发髻。顺德的自梳女经自梳仪式后,留发髻,广州一带的则在自梳仪式上挽发,节后后又改髻为辫,留辫终身。

自梳女族群喜欢在头上插有白玉兰花或者茉莉花为装饰。耳上多挂有耳环耳坠。顺德、广州地区的自梳女通常穿白衣黑裤。三水一带的多戴红头巾,花县一带的多戴蓝头巾。

这些特定妆扮,是一种社会身份辫识的重要标志,彰显着自梳女群体不同世风的特立独行。


上图_ 自梳女每年七夕都会礼拜“七姐”



女子自梳后,没有家室,生活孤独清苦,需要心灵慰藉。多数信仰宗教,寻求心灵安慰与寄托。自梳女主要信仰观音,观音菩萨可谓是保护神。观音慈悲为怀,悲悯众生,能给自梳女心灵慰藉。另外在中国民间,观音通常以白衣妇女形象出现,冰清玉洁,圣洁美好。很容易引起于守贞终身的自梳女的强烈认同。

广东民间传说中还有一个关于观音的故事,观音菩萨原为公主,一心修行,违抗父王命令拒婚多次迫害,但最终仍然甘愿挖眼割臂救父。这种抗婚坚决而又大孝无畏精神,更是自梳女精神神格化的写照。


上图_ 冰玉堂里的自梳女



兴盛与没落

自梳女习俗走向兴盛是在清末民初,主要原因是当时缫丝业兴盛,大批年轻妇女选择自梳进入丝厂打工。自梳女结货群居,组织严密。抗战以后,族群规模逐渐减小。到了解放后,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意义上的妇女解放,自梳习俗逐渐财逐渐地退出了历史舞台。留下冰玉堂和乡间破旧颓败的“姑婆屋”,述说着自梳女的往事。



赞(54)
------------------------
7

DMCA / ABUSE REPORT | TOP Posted: 05-31 10:00 發表評論
.:.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電腦版 手機版 客戶端 DMCA
用時 0.01(s) x3, 11-28 0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