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 [数读20220727]中国最早的网红城市,怎么成了小透明
本頁主題: [数读20220727]中国最早的网红城市,怎么成了小透明字體大小 寬屏顯示 只看樓主 最新點評 熱門評論 時間順序
iloveyoubaby


級別:天使 ( 14 )
發帖:10541
威望:62961 點
金錢:159309 USD
貢獻:266666 點
註冊:2010-04-15
認證: 博彩區精英会员
2024-07-15

[数读20220727]中国最早的网红城市,怎么成了小透明

 


“浙江温州,浙江温州,江南皮革厂倒闭了”,这首曾传遍大街小巷的洗脑神曲,其火爆程度绝不亚于现在大热的《孤勇者》,也让温州成了最早火遍全国的“网红”城市。

工厂倒闭、老板跑路、员工讨薪无门,这样的故事不但在温州真实存在,还只是温州企业由盛转衰的一个缩影。

这座被誉为“中国民营经济发祥地”的城市,曾依靠着发达的小商品产业,创下了“温州模式”的神话。可如今,这里的辉煌似乎一去不复返,在全国的存在感也越来越低。

从“别人家的孩子”到时代的眼泪,温州,真的不行了吗?

商业模范,正经历“中年危机”

当你去到温州,如果觉得自己像去了某个大县城,别惊讶,你不是一个人。

温州明明是城市,却长得像农村,许多基础设施老旧,也没什么有代表性的地标建筑。这让人们对温州的第一印象略感失望。

毕竟,温州这片土地时常给人“有钱”的印象,这里发生过许多经济奇迹,是中国经济发展历程绕不开的一环。

1985年,在中国小商品经济的发展初期,温州就搭上了改革开放的顺风车。当年,温州城镇居民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19元,比全国水平高129元[1][2]。“万元户”涌现,一些农民家庭也装上电话,开上了私人小轿车[3]。

 

作为民营经济发祥地,温州一时风头无两 / 视觉中国


到了1993年,经历了“假货危机”的温州提出“二次创业”,民营经济迎来第二春,GDP增速达到了惊人的54.55%,而当年全国水平不过13.4%[1][4]。打火机、鞋服等各式小商品销往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这几乎是温州经济最风光的时候。

但好景不长,温州的经济就像一些偶像剧一样,前面有多甜,后面就有多虐。

2000到2003年,由于温州小商品价格过低,屡遭国际反倾销抵制,使得商品出口困难重重,GDP增长率从全省第四跌到倒数第三[5]。这种情况又持续了好几年,“温州衰落”被传得沸沸扬扬。

而2008年的金融风暴和2011年的民间借贷危机,再次给温州经济带来沉痛一击。

2011年,温州有超过四分之一的企业处于停工或半停工状态[6]。像波特曼咖啡、餐饮巨头“港尚记”等大企业说垮就垮,弄得温州人心惶惶。老板们看着隔壁同行破产倒闭,生怕下一个就轮到自己。

 

绍兴,对温州老三的位置虎视眈眈 / 视觉中国


如今,虽然温州2021年的GDP为7585亿元,在浙江排老三,但远远落后于大哥杭州的18109亿元,和二哥宁波的14595亿元,而且它们的GDP增速都比温州高,把后者越甩越远[5]。

与此同时,温州省内老三的位置也岌岌可危。2021年,绍兴GDP紧跟温州,与温州只差790亿,且绍兴GDP增速达8.7%,高于温州[5]。

而且,现在的温州也不太留得住劳动力。

根据人口普查数据,从“二人普”至“六人普”,温州的劳动人口一直稳步增长,但2020年的“七人普”显示,在过去十年,温州劳动人口减少了8.3%,近60万人选择离温出走[1]。相比之下,杭州在过去十年增加了180多万人,在人才吸引力上碾压温州[7]。

而最令温州老板头痛的,不只是劳动力减少,还有许多产业正面临的升级困境。比如温州传统的眼镜产业,一直以代加工模式为主,替别的牌子做嫁衣,却做不出本土知名的眼镜品牌。某温州鞋服集团闻名全国,还是因为老板传闻欠债20亿、跑路美国。

 

温州的眼镜产业,仍然以代加工为主 / 视觉中国


以上种种,无不暗示着这位红极一时的商业奇才,似乎正经历“中年危机”。

发展乏力,非一日之寒

温州发展乏力,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在小商品经济刚起步的时候,由于资金有限,温州人只能看菜吃饭,优先生产成本较低的低端小商品,比如鞋、打火机和皮革等[8]。

不得不说,这些商品在全国确实很有市场,像1984年,温州在全国共卖出50亿颗纽扣,这相当于当时全国平均每人拥有5颗温州的纽扣[9]。

不过,这些小商品卖得虽好,但技术含量低,没什么竞争力。同一种商品,可能就有数千家工厂在同时生产。温州曾经有1000多家打火机制造厂家,700多家纽扣店,你根本看不出每家产的到底有什么不同。

 

纽扣批发市场,是温州十大专业市场之一 / 图虫创意


另外,温州小商品经济的主体是个体户,规模小且产业低端。大量同质化的个体户,一没技术二没人才,逐渐陷入了瓶颈期。

找不到破解的招数,一些老板就把巨额资金砸在房地产、股票等短期投资上,做着一朝发达的白日梦。于是“温州炒房团”横空出世,连奥康、康奈等老牌制鞋企业也跟房地产沾边[6]。

它们不仅在温州的房地产市场攻城略地,而且其他城市的也要插一脚。全国各地,无不流传着“温州人4亿元买走上海半条街”的传说。

疯狂的房地产卷走大量企业资金,给温州实业带来了不少打击。2008-2010年,温州房地产市场的资金规模最高曾达2000亿元[11],可2010年温州GDP不过才2944亿元[1]。

 

整个温州的房价,被炒房团推得高不可攀 视觉中国


而金融市场之所以失控,温州民间借贷也是“帮凶”。本来民间借贷因其灵活的融资方式,让中小企业的发展“芜湖”起飞,但因为缺少完善的制度,有些老板居然无需担保,靠刷脸就能借钱。而且借贷利率被不受限地抬高,由此引发债务纠纷,还让夫妻反目,亲朋成仇。

到了2011年,温州民间借贷规模已达银行信贷总量的20%,89%的家庭个人和59.67%的企业参与其中[12]。因为借钱实在太容易,温州商人就做各种高风险投资,买股票买期货,还炒欧美别墅。打着实业家的名号,干着投机家的行当。

可企业一旦还不上高利贷,破产倒闭的命运就在眼前。混乱的金融环境,最终让这变成了现实。企业集体破产,老板抱团失踪,像“眼镜大王”胡福林就上演了一出精彩的“老板跑路记”,“江南皮革厂倒闭”的丑闻也传遍全国。

而温州前途不太明朗,还因为如今的长三角六大都市圈,都没带上温州玩。眼看圈内城市借助上海、南京等顶级资源,发展得风生水起,温州内心是羡慕又嫉妒。

温州之所以没在任何一个圈内,跟它本身偏远的地理位置不无关系。

 

长三角六大都市圈,都没有温州的位置 /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


它孤独地杵在浙江东南角,离杭州圈和宁波圈较远,与其他圈更是挨不着边。这也使得温州容易被孤立在外,难以与其他都市圈协同发展。

而实力强劲的嘉兴、湖州和绍兴则近水楼台先得月,加上自身实力不弱,成功跻身六大圈。它们各自的工业利润都比温州高,增长率也几乎是温州的3倍以上[5]。

而且温州的优质企业主要集中在机械、化工、电器等传统产业,而非生物医药、物联网等新兴产业[13]。可嘉兴就抱住了上海这条大腿,承接上海的金融、旅游居养、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多个产业,与上海产业配套起来[14]。背靠上海资源,嘉兴想做“长三角明星城市”的愿望,或许很快达成。

低端的产业层次,让人看不到温州的发展潜力。温州就像一个过气了的老牌明星,独守着自己那七山二水一分田。

转型的路,没想象中好走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曾经让温州坐上中国民营经济头把交椅的小商品经济,也不得不来到转型的一天。

为了转型,温州不是没有努力,只是真的很难。

2013年,温州市场依然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个体户占温州市场主体总数的74.35%[15]。但“温州模式”下的个体户规模较小,稳定性、信用度和竞争力都不足,想要获取信贷、土地等资源也越来越难,发展极其受限[16]。于是,个体户转成企业便成为大势所趋。

可“个转企”的大招,温州放得不太成功。

2013年,温州极力推进“个转企”,以至于街上卖早点的,还是摆地摊的或开小卖部的,都从老板变成了企业老总。然而,面对这条陌生的路,老板们还是忍不住发出灵魂拷问。

 

在当时,温州随便一家小卖部都可能是一家企业 / 图虫创意


企业招不到人怎么办?转型所需的中高级技术人员,普遍要求待遇好且社保齐全。若达到社保全覆盖,企业成本将上涨20%,这让劳动力需求大的温州企业苦不堪言[17]。温州就有一家企业,员工总数1万多人,若社保全覆盖,加上提高工资水平,用工成本将增加1800万元,占企业全年利润的27%[17]。

而且转成企业后,交的税是否变多了?个体户的税种少税率低,变成企业后,缴税的成本是不是比原来要高[15]?

多重的不确定性,让一些老总又转回个体户当老板,在“老板”和“老总”的身份之间反复横跳。2021年,虽然温州“个转企”的增速增量在全省领先,但在册个体工商户仍高居全省第二[18]。

“个转企”的路不好走,那跟着大家,走现在很热门的路——发展新兴产业,总不会出错了吧?

于是2019年,温州又提出发展数字经济、智能装备、新材料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企图通过新兴产业来谋取新出路。那温州真的可以吗?

 

温州的“农光互补”光伏发电基地,藏在一片油菜花中 / 视觉中国


2021年,温州新兴产业增加值比去年高11.4%,尚未达到全省17%的平均水平[5][19]。

一方面,温州的民营经济仍以中小企业为主导,2021年,这些企业数量占比超97%[1]。它们大多固守家族式的传统经营理念,未能全盘接受现代企业那一套。管一个小企业可能没问题,但要管理一个上百人甚至上千人的大企业,很多老板表示“我真的做不到”。

另一方面,温州的创新经费投入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2021年,温州规模以上的工业研发经费占工业GDP的1.78%,远未达到全省的6.16%[1][19]。

可即使完成了新兴产业的转型,温州也未必能重振当年的雄风。如今全国都在搞战略性新兴产业,温州如果加入其中,可能又会陷入同质化竞争。要是没有自己的优势,恐怕温州会再次陷入转型的困境。

 

未来的温州,将走向何方? / 图虫创意


未来温州能否在新兴产业上重现小商品经济的神话,目前可能还是未知数。

但温州人是出了名的敢拼敢闯。即便如今温州发展乏力,可温州人还有一身搞钱的本领,他们或许真能逆风翻盘,用自己的路子把新兴产业给盘活起来。

毕竟现在提到温州人,大家的第一反应仍然是“他应该很会做生意吧”。

赞(20)
DMCA / ABUSE REPORT | TOP Posted: 07-27 19:41 發表評論
.:.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電腦版 手機版 客戶端 DMCA
用時 0.01(s) x3, 11-25 1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