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 [有意思报告]明星扎堆离婚,离婚声明谁“技高一筹”
本頁主題: [有意思报告]明星扎堆离婚,离婚声明谁“技高一筹”字體大小 寬屏顯示 只看樓主 最新點評 熱門評論 時間順序
正太


級別:光明使者 ( 14 )
發帖:15545
威望:9783 點
金錢:98 USD
貢獻:110606 點
註冊:2011-06-06

[有意思报告]明星扎堆离婚,离婚声明谁“技高一筹”



2021年简直是百瓜齐出,还一个比一个大。

数额高到令人咋舌的偷税漏税,顶级流量沦为阶下囚,人设崩得稀巴碎,以及点缀其中的离婚明星们。

鉴于离婚密度过高,有网友戏称2021年为明星离婚元年,看看数据就知道这称号绝对名副其实:

4月23日,赵丽颖冯绍峰夫妇宣布离婚;
4月23日,江宏杰向法院提出离婚诉求,同年7月8日,福原爱江宏杰离婚;
8月4日,欧弟郑云灿宣布离婚;
8月21日,李诞被爆离婚;
11月22日,大S汪小菲宣布离婚;
11月30日,王岳伦李湘宣布离婚;
12月15日,王力宏李靓蕾宣布离婚。


掰着指头一数,一年离8对,真·从年头离到年尾。

相比于结婚时的盛大场面,明星们的离婚则简单许多。无论是平时就被爆不和、摩擦不断,还是聚合匆匆、几无征兆,明星们都极有默契的以一段简洁的声明,宣布离婚。

有趣的是,离婚声明也分高低。从以前到现在,有人靠离婚声明被称“中国好前任”,有人将离婚变成一场扯头花大战,有人阴阳怪气被贴上“茶里王”的标签……

所以,什么样的离婚声明才算模板?面对不完美的离婚声明,如何破招?

1
要么标准“四段式”
要么以真诚动人


没想到吧,不仅演技有模板,离婚声明也有。

回顾一下明星的离婚声明就会发现,“经典”的离婚声明是四段式的:

第一段告诉大家我们离婚了;第二段回顾过往,简要说明原因(性格不合、聚少离多或者其他),有孩子的会多加一句“双方会共同抚养孩子”;第三段为占用公共资源道歉,之前被造谣的,会在此表示会追责造谣;第四段感谢大家的关注,然后祝福对方。

看看赵丽颖和冯绍峰的离婚声明,就是典型的四段式。


 


把两人名字一换,就是杨幂、刘恺威的离婚声明。再之前,李小璐和贾乃亮的离婚声明也差不多,只是没有对对方的祝福,重在占用公共资源、网络讨论上。


 


当然,也有人发布的声明非常言简意赅,福原爱和江宏杰的声明就是个例子,违心的“场面话”一句不多说,只拣重点信息表达,干脆利落。


 


上述离婚声明虽然略有差别,但是形式还算规整,核心关键词也都差不多:感谢关心、和平离婚、共同抚养、私人空间、社会资源。

还有一些明星不太一样,走的是情感风。

当初以一句“且行且珍惜”刷爆网络的马伊琍,离婚文案同样很特别。没有过多的解释,没有否认过往的所有,字里行间透着平静淡然,但态度也是肉眼可见的坚决。


 


再往前看,王菲和李亚鹏的离婚声明也很耐人寻味。肯定对方,亦不否定自己,用诗意的句子说明分开的原因,最后送上真诚的祝福。而且即使在分开后,两人也从未在公共场合说过对方一句不好,真正的好聚好散。


 


这是李亚鹏的“文案”,王菲看起来似乎更洒脱,只留下一句:这一世,夫妻缘尽至此,我还好,你也保重!

还有2004年李宗盛和林忆莲的离婚声明,没有提及财产、公共影响、指责对方,一句“我们的爱若是错误,愿你我没有白白受苦”蕴含的感情简直要溢出屏幕,任谁看了都不忍多苛责。


 


看到这里,相信不少人都会发现,虽然四段式离婚声明很模板更稳妥,不会有黑点,但似乎后面的真情流露式声明更动人。

这和心理学的一个调查结果十分契合。在这组调查中,研究者考察了聪明、幽默、自信等品质,试图搞清楚人们最看重哪一点,最被哪一点打动,结果表明,是真诚。也因此,越是真诚的离婚声明,越让人无处可黑。

小小的总结一下:仅就内容来说,一份好的离婚声明,可以是四段式,也可以是真诚式。


 
这句“我一定会加油的”虽然朴实,但也算得上真诚感人了


除了离婚声明的内容,公布离婚消息的方式也很重要。

有网友总结了已经分开的35对明星夫妻或情侣,发现在这些已经分手的恋人中,有12对是只有一个人宣布离婚(或分手),8对是工作室代发,11对是两人各发各的,还有3对是一个人发,另一个人转,甚至有经纪人帮忙发的……

显然,工作室代发和一人发一人转更有诚意,而经纪人代发则被吐槽“大概率闹得比较难看”,只有一人发就更不用说了。


 


这一溜看下来,只能说,还是商量好让双方工作室发四段式离婚模板吧,倦了。

2
离婚掰头也有技巧
挨个分析举证最靠谱


好的离婚声明千篇一律,不好的可就百花齐放了。

在离婚之际掰头(battle)的夫妻们,免不了互相扯头花。在此类离婚大战里,大概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方确实有过错,自己确实受委屈,不锤不快,另一类是双方都有不对,但一方想先发制人,另一方被动还击。

先来说第一种。

最近王力宏的大瓜就属于这种,李靓蕾的可贵之处在于,她没有被情绪冲昏头脑,而是逻辑清晰、思维缜密。

重点来了:控制情绪,整理逻辑

关于情绪对决策的影响,精神分析师Maria Ponsi指出,有些人会将内心的冲动付诸行动,做出无法控制的、冲动的行为,这些人的意识出现在行动后,他们的行动先于思考,甚至完全没有思考。

应对方法也很简单,在行动之前,强迫自己暂停一会儿,等情绪的高峰期过去,再客观思考。或者为自己提前准备一套情绪救急方案:回顾你的人生经历,有什么事给了你美好的人生体验,能让你安静下来?

深呼吸
喝冰可乐
听古典音乐
……


情绪上头的时候,立刻去做情绪救急方案里前三名的事。必要的时候可以跳出双方的角色,从第三方的角度来看待、分析整件事。

如果对方在收到指控后不仅不认错,还反咬一口,也不难应对。只需像做阅读理解一样,在对方发布的每一条不实指控的下方,列出你的反驳、证据。如果对方说得比较混乱,你甚至可以替他捋一捋逻辑,然后逐个反驳。

这一策略被称为毒寄生虫驳斥,专门用来应对反斥不实信息。

如果对方卖惨(包括但不限于拿孩子说事,做出自残甚至自杀行为等),打感情牌,试图通过煽动大众的情感来“支持”论点,也不要慌,直接戳破即可:

“你在卖惨,试图博取同情,但大家需要的是证据。”

对于破解诉诸情感,布鲁克·诺埃尔·摩尔和理查德·帕克还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你也可以诉诸情感,但方法是,直接用证据回应。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

真正支持论点的信息也常常能激发情感

再来说第二种,双方都有错,但有一方主动出击,另一方反击。

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都占不到便宜。根据《心理科学》上的一篇研究,人们更喜欢那些能容忍,并且认真思考对手观点的人,以及那些观点和目的与自己相似的人。而大多数旁观者,其实还是希望看到美满幸福的婚姻,即使离婚也得是体面的。

董洁和潘粤明是一个典型的例子,2012年10月20日,董洁工作室发表声明,细数了潘粤明的种种不是,且条条击中要害:嗜赌、粗暴、造谣女方……被突如其来的声明击溃离职的潘粤明选择立刻反击。

对于董洁工作室发布的内容,潘粤明方先是承认自己有赌博行为,接着把矛头对准了发布者不是董洁本人这件事,且全程没有实质性证据。因此仅就反击诉诸情感这一仗,潘粤明完败。


 
潘粤明的反击


根据前述理论,打破人们“幻想”的董洁也没占到好处,事业也受到影响。(同理,这也是为什么李靓蕾虽然占理,但是还有人觉得她不对。)

只有一点需要注意,如果两人本就频频爆出情感问题,被大众认为过错更多的一方还试图先下手为强,结果只会反噬,详情参见王岳伦。

最后来说说怎么防患于未然。来一个不撕比分手指南:

做离婚(或分手)决定
沟通分手:预判反应(对方的和自己的),选择合适的地点和方式
设立新的交往边界:两人的关系发生变化后,交往模式也要相应改变
警惕受害者陷阱:为过往的关系找到意义,不把自己当作完全的受害者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将矛盾扼杀在源头:

智者不入爱河

就算入,也自己造一条船备着





参考资料:
[1] Cialdini, R. B., Lasky-Fink, J., Demaine, L. J., Barrett, D. W., Sagarin, B. J., & Rogers, T. (2021). Poison Parasite Counter: Turning Duplicitous Mass Communications Into Self-Negating Memory-Retrieval Cues. Psychological Science, 32(11), 1811–1829.
[2]Ponsi, Maria. (2012). The evolution of psychoanalytic thought: Acting out and enactment. Rivista di psicoanalisi. 58. 653-670.
[3] Cialdini, R. B., Lasky-Fink, J., Demaine, L. J., Barrett, D. W., Sagarin, B. J., & Rogers, T. (2021). Poison Parasite Counter: Turning Duplicitous Mass Communications Into Self-Negating Memory-Retrieval Cues. Psychological Science, 32(11), 1811–1829.
[4] Heltzel, G., & Laurin, K. (2021). Seek and Ye Shall Be Fine: Attitudes Toward Political-Perspective Seekers. Psychological Science, 32(11), 1782–1800.
[5] Brooke Noel Moore,Richard Parker. Critical thinking 12th edition.




赞(4)
------------------------
~

DMCA / ABUSE REPORT | TOP Posted: 12-24 10:24 發表評論
.:.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電腦版 手機版 客戶端 DMCA
用時 0.01(s) x3, 11-06 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