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BBC网站发布一条体育消息,题为“美国网球公开赛:英国新秀艾玛·拉杜卡努夺冠引发华人圈关注”。这样的标题一看就能猜个大概,小姑娘肯定和”华人“俩字有点关系,否则,她远在中国的广大的没见过面的远房乡亲们不会这么激动。 看了一下,果然如此。文章说,年仅18岁的英国选手拉杜卡努出生于加拿大多伦多,父亲是罗马尼亚人,母亲是沈阳人,两岁时随父母移居英国。在拉杜卡努在美网女单比赛中夺冠之后,中国社交媒体铺天盖地地关注她,并有网友亲切地称她为“东北姑娘”。很多人对BBC有看法,但熟悉新闻的人都知道,这家老牌媒体很多时候还是很实在的,就像在这样的问题上,人家不会冤枉你你。消息说,有微博用户表示,“她在成长过程中经常回中国,而且还欣赏中国网球选手李娜,我太感动了。”拉杜卡努愿看台湾电视节目也引起台湾人兴趣,纷纷表示希望知道她最喜欢看哪个台湾电视节目。有人还在讨论她在多大相似度上长得像杨丞琳。 新浪新闻中转发的夺冠消息来自观察者网。观察者网给人的印象是具有海派特点,有见识,可是原文标题也显出小家子气的风范:“华裔小将艾玛-拉杜卡努夺美网冠军 创多项历史”。有没有华裔血统?当然有,因为冠军的妈是中国人。可是,运动员资料上写的很清楚,拉杜卡努是英国职业网球选手,目前在英国女子网友选手中排名第一。“华裔”重要吗?不过是人家一半的血统,在网球赛场上,人家的“英国运动员”身份不比你“华裔小将”的权重大多了?什么叫“东北姑娘”?你征求人家同意了吗就这么叫?尺度要是真这么宽,那世界上谁和谁还没有点联系?你要是到英国旅游上了一趟厕所,那你不也是“大伦敦人”吗?况且,你当时确实在里边蹲着。 事实部分当然不能否认,拉杜卡努的母亲是沈阳人,这在资料里或消息本身需要时可以提,只是在标题上非要突出“华裔”二字,这显然不符合专业报道的风格,显得很没有格局。其实不就是想说,有华人血统的女孩得了美网女单冠军,而报道者自己不仅是华人,而且还是手握非中国护照的堂堂的中国人吗?这就是一种“蹭光”行为,碰瓷是为了讹钱,蹭光则是通过蹭名人,沾点其实在旁人看来很好笑的“光”。这有什么意义吗?说白了,这种做派就是荣誉缺乏综合征导致的心灵饥渴,有“光”就要蹭一下。好在并非所有人都这么不开眼,相反,很多人对这种做法很有看法,甚至是鄙视。如,有网友说,最烦的就是这种什么华裔如何如何,跟你有毛关系?还有人说,每次看到华裔小将,华裔空姐等类似词,我就想吐,华裔是你亲戚么天天华裔华裔的叫,莫非你买了华谊兄弟的股票?的确,除了“华裔小将”,人们还经常看到另外的换汤不换药。比如,某个外国领导人会说中文,就觉得人家准备对华如何友好。再比如,某个非洲国家的总统曾在石家庄受过训,就觉得我们把人家国家都拯救了,给黎民百姓贡献了一位军头出身的政治家。某个大亨或巨星有个华裔老婆,就赶紧称人家为“华裔女婿”,唯恐迟半步,人家就不认自己这个“丈母娘”或“老丈人“了。 在从前的小品中,朱军问冯巩,为什么要出书?冯巩答,“不自信呗”。这当然是调侃。但是说到非要用“华裔”,或者这“女婿”那“姑爷”的,这实际就是在和外国名人套近乎,说穿了,就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各种各的地,各家过各家的日子,这是最朴实的山里农民都知道的道理。你整天念叨刘强东是从你们村出去的,你就能够拥有京东股份,成为乌镇互联网大会上的演讲嘉宾了?如果真有这样的大用,那中国人都和中国人马云攀攀亲,各种下岗和低保问题,不就都迎刃而解了?你完全可以觉得,马云的财富就是你的存款嘛。BBC当然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在消息中加了一句话,“不过也有华人圈网友提醒,不要因为人家出了名成功了就抢着要沾亲带故,毕竟‘她是英国人,代表英国比赛’。” 无缘无故的荣誉感和莫名其妙的耻辱感一样,都是土鳖心理的典型表现。据说清代有个知识分子和友人逛杭州岳王庙,看到别人在秦桧夫妇跪像前指指点点,就心理不平衡地吟诵两句:“人自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什么叫矫情,这就叫矫情。秦桧干坏事儿和你有毛关系啊?一个秦桧就让你抑郁成这样,那后来那么多政治运动中,多少人因言多语失而被整得七荤八素,甚至家破人亡,整他们的人中岂止姓秦,百家姓里哪个姓没有?要是羞耻心那么重,你还活不活了,非把姓改成外国的什么邦德、侯赛因或者龟田才行?你就是你,好人的德行和坏人的恶劣都代表不了你。如果非要代表,那我只能认同王朔那句话:这个世界上,能代表我的只有我儿子。如果你儿子获得美网男单冠军,你可以尽情自豪,谁能说你半个不字?别人还会赞叹说,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老王的儿子会打网球呢。 防水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