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56909
級別:俠客 ( 9 )
發帖:2086
威望:241 點
金錢:21590 USD
貢獻:100 點
註冊:2021-05-08
|
袁隆平啊,恁能不能顺其自然点?
这两天北方的几个知青网正在推销黑龙江“中国知青生态水稻五常生产基地”的“五常长粒香”,忙得几个张罗人不亦乐乎,好事!其实这大米我已经吃了近两个月了。缘由是家里原来吃得崇明大米快吃完了,那就去了“莲花超市”,崇明大米没找见,发现有促销大米,这就是“五常长粒香”,原价76元一袋(10公斤),促销价便宜10多元。吃了几日还行,所以又去买了一袋。这长粒香比较硬性些,香味不算浓烈,煮粥似乎差点。要是恢复原价,也许就卖不动了,这就是生活中比较原理了。 南方乡镇长大孩子对稻米不陌生,从小就知道“农垦58”。上了中学在“五七指示”指引下参加三个农忙假,放了暑假还有一个农忙假,那就是“双抢”,那个农忙假干活最受罪了,烈日当头,手拿镰刀,割稻如卷席。后来到了塞北割麦子,这高手的水平显现出来了。这也体现了乡镇走出来的知青特色了。 现在年老似乎一半总活在记忆里。记得儿时有篇课文说的是“米丘林的故事”,这“梨苹果”记忆犹新,念中学时,学校有个桃园,也经常在那里参加课余劳动,知道“嫁接”所展现的功效,农业技术也很神奇。58年前小镇没有中学,58年办了两所中学,其中一所就是农业中学,旁边就是公社的农研所。这关系犹如今日的医科大学。68年两所学校合并,还成立了高中部。现在去了高中也只有初中部了,也算是30年河东,30年河西吧?
想起来也挺逗,这育人与育种是一个道理。说现代中国“四大发明”,其中“杂交水稻”就是一个。对这事,我的理解与主流宣传有些不同。一个是我对公社农科所的了解,另一个是七十年代中期我是一个放映员,从反复放映的新闻片子中所了解的。总觉这是一个“集体成果”,过于夸大个人作用不好。没有那个海南某农科所,哪有那个“野生的雄性不育株”?那怎么又有湖南到海南这支农科链呢?还是那年代的新闻纪录片实在!记得让笑声充满田间的那群人…… 现在时常回老家,有时也特意住上几天,少不了到乡下去转转,也时常问这稻子是杂交水稻吗?回答有几种,一种回答是“不知道”;还有一种回答是“不是”;令人吃惊的回答是,那稻米不好吃,这里都不种。那么,在中国到底有多少种杂交水稻呢? 也因为我除了数学教学之外,对质量计量与计量院有些合作,他们的砝码比较仪就是一起合作搞起来的,这一晃也有20多年了,也接触些关于水分仪的研制事宜(谷类水份含量),用升温中质量递减速率来检测,还与山东农大探讨过种子计量包装等,知道杂交小麦种子可以留种,而杂交水稻的种子是不能留种,留了也没用。 “人以食为天”,留种的符合天理,不能留种的不符合天理。这个“私有化”的危害,哪天会把天捅个窟窿的,那就是天大的事!此后,我脑子里对水稻杂交并不看好,这类垄断乃违背天理!国家有责任去斧正!研究方国家有责任给予重奖,但不能放权让他们去垄断。因为这是公共的、公益的,更是人类的善事! 回顾一下杂交水稻发展过程,正确评价所发挥的作用,这个还是有必要的。也纠正些过度宣传的误区。杂交水稻研制到1975年的十来年间称为研究阶段。1976年开始杂交水稻推广生产,种植面积扩大到了14万公顷(1公顷=15亩)不过这个数只占总耕地数千分之一左右,说“两平”让国人吃饱,这个宣传过度了。中国过联合国粮食人均300公斤温饱线那是1974年。此后,在杂交水稻种植占主导地位的不是湖南袁隆平团队,而是福建三明农科所的谢华安团队,是他们培育的三系杂交稻“汕优63”引领杂交水稻十多年,用著名水稻育种专家杨守仁的话说,“汕优63救了杂交水稻的命”。 也就说,那年代的杂交水稻还没有什么优势,能不“自身自灭”已经算不错了,“汕优63”可占居杂交水稻种植中的近半壁江山(45%)。到了1997年来自江苏农科院的邹江石培育出了“两优培九”,并表现出优异的品质,在2002年后接替“汕优63”成为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杂交水稻品种。直到2004年和2010年时,袁隆平团队的“金优207”及“Y两优1号”才分别崭露头角。老袁可是几十年“磨一剑”,不容易!正如袁隆平所说,“比起个人成败得失,他更关心杂交稻以及超级稻在中国的发展”。 由于国家农业推动,杂交水稻从新世纪走向主导地位,在全部水稻种植面积中超过60%,但也没有冲过70%。原因也许也不复杂,传统种子具有便利优势与适应性优势,况且产量也并非差距很大。因为离开试验田的种植,产量会下来一大块。所以在某些地区,常规稻反而有“第二个春天”。这是为什么呢? 也许用中国现有教育比喻是比较恰当的,眼下的教育也处于回落阶段,尤其是广野农村。一来是家庭对子女教育投入太大承受不起;农村的教育投入与产出不对称,前途光明而出路不大。现代教育没有进好学校不行,没有财力投入也不行,种稻子也是这个理。就说品种与栽植技术都要选优才行。教育的“择优”与种田的“择优”有的一比哈。 “袁氏超级稻”不仅需要“高肥高水”、“七天一打药”、“人工除草”、“精配施肥”……恁要不信回忆一下,各家孩子是怎么获得“好文凭”的?惊动小家庭又牵连大家族,举国上下。农民也许想明白了,一个孩子也许咬咬牙能挺过去,这稻子可是年年种,受不了那份折腾,再说就是增产了又能得多少银子呢?没准严格计算一下,还是个亏本的营生。也就是说,培养孩子与种稻子一样,关键是“投入不起”啊!想起儿时,三块钱学费,三块钱书本费一交,家里困难的可以全免,学习轻轻松松,放学爱咋玩就咋玩,只要不闯祸,就不会折腾全家的。 噢,像老袁那样种地,在云贵高原找一块最好的水稻田,“高肥高水高日照”,再加那精密的种植流程,他可以派五个农业专家全程监控指导。然现在许多农家好劳力都去城里打工了,没得比啊!这不传统的种子、传统的种法又回来了。这算是“天地良心”了,因为抛荒不种的也不是没有发生吧?再说了土地,这污染那污染,还有啥劲来钟呢?再再往深里想一想,不知哪天“高肥料”把耕地都给化学化了,除了开化工厂,还能干什么?“袁氏超级稻”的稻田可以全国找,然现有这么多“穷山恶水”,也能“超级稻”?就是种了那也伺候不起,是吧? 老祖宗说,“顺其自然”。这不仅仅稻种的自然(规律),那该有环境的自然(规律),是吧?那么,能不能给稻种还其自然,恁把它生殖功能去势了,农民还有啥选择呢?种地靠天吃饭,现在“种佬”还捏“卵子”一把。这地咋种?这日子怎么过?要不然培养农民的后代,学化学,学生物学?恁老袁一改行搞转基因种子了,看来还要补学“生物转基因学”。问题是这都“垄断”了,还能“顺其自然”吗?
最近,媒体广泛报道袁隆平支持转基因技术,但好评寥寥,批评声滔滔不绝。其中,顾秀林的批评最为尖锐:“反道的,都没有好下场”。
在此之前,我只知道以袁隆平院士命名并由他担任荣誉董事长的隆平高科在资本市场是一家口碑极差的上市公司。自这家公司2000年底上市以来,投资者对其 “技术含量”的质疑声一直就没有停止过。最糟糕的是,这只曾被卖方分析师吹上天的杂交水稻科技股,上市后5年里,股价由55.97元一路跌到5.48元, 让投资者全套行头亏得剩下条底裤。
我查了一遍又一遍,最终发现,如果扣除非正常收益以及非杂交水稻种子业务,这家公司自上市以来几乎就没赚过钱。其中,上市后第一年正常项下净利润就滑坡, 之后的4年,依次只有1198万元、1818万元、1514万元和1923万元,但同时包括蔬菜种子、农化产品在内的营收占比超过了50%。到了2008 年,公司正常项下发生亏损1393万元,靠变卖资产才得以粉饰太平。对比另外两家有杂交水稻种子业务的公司,85%营收来自杂交水稻种子的神农大丰 2012年营收只有隆平高科的1/4,但正常净利润居然是后者的3/4,考虑到隆平高科当年非杂交水稻种子营收占比接近49%,扣除后赚不赚钱都是问题; 而大北农的杂交水稻种子毛利率近50%,是隆平高科的1.2倍以上。
隆平高科的确是一家值得高度怀疑的公司。据全景网的报道,该公司去年10月上旬披露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中透露,公司目前杂交水稻种子的市场占有率 约为20%左右。该份记录表是3月15日北京市星石投资管理公司对隆平高科进行现场调研之后,隆平高科公布的有关本次调研情况的记录。这是真的吗?
据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农业产业商会提供的数据,国内杂交水稻种子的市场规模2002年为40亿元,2009年跃升至72亿元,到了2012年升至115 亿元。但隆平高科2012年年报提供的杂交水稻种子营业收入不过是8.7亿元,对比之下市场占有率仅为7.5%。这究竟是工商联在说谎,还是隆平高科在说 谎呢?从我了解到的情况看,说谎者很可能是后者。
顾秀林指责袁隆平院士“不走正道”,片面追求高投入下的单产冠军,不尊重各地栽培条件的多样性,一味地用专种专肥造锦标,不关注在中低产地区普遍性提高单产。加上《中科院研究生院学报》刊登的李海明的文章关于“现代改良品种往往需要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和高的物质投入。因此把单产的增加都归功于品种改良的贡献则是抹杀了其他因素的贡献”的佐证,让我很震惊。不客气地讲,这就是伪科学。
科研成果走不出试验田,走出去含金量就大幅下降,这意味着什么?毛主席说过,一切科学实验都是为生产实践服务的。既然如此,袁隆平院士杂交水稻研究的科学性质自然应当受到严肃质疑。
用陈云当年“交换、反复、比较”的方法来判断,如果政府竭力扶持的不是袁隆平的超级水稻,而是谢华安的“汕优63”,以及其他大田里实际增产效果更好的杂 交水稻技术,科技生产力是不是更强大呢?用“不扫一屋岂能扫天下”的家训来看,一项重大科研成果连一家企业都不能致富,怎么能说是第一生产力呢?
凭良心说,袁隆平院士应当承认过往得到的政府财政科研经费不下几个亿。但是,想当年谢华安培育出的三系杂交稻“汕优63”,科研经费投入不足10万元,可 占据的全国杂交稻种植面积最高年份达到45%。为此,改革院士制度不是瞎说的,而改革政府科研经费制度要远比改革院士制度更加重要。累计花了几千个亿,弄 出个院士造假风波,又弄出个院士不如草根的案例,实在是令人心寒。
最后,有必要声明一点,袁隆平究竟是不是个骗子我真不知道,但我以上说的都是有依据的。 有些人开口所谓“杂交水稻之父”,闭口“没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有没有你都还是问题”,可你是否知道你甚至从没吃过杂交大米,90%的中国人都不以其为主 食,不是它太好吃而高不可攀,而是它太难吃,全国75%以上的水稻都不是杂交稻!你所知道的袁隆平仅仅是教科书里的袁隆平,官方灌输给你的被神化的袁隆 平!
记得前些年,媒体爆出袁隆平家有七辆高档轿车,网络上一片理解与支持,不乏有人肉麻的跟帖“袁老有七架飞机都不为过,他解决了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看的我都想吐,他怎么解决13亿人的吃饭问题了?最起码我的吃饭问题他没解决!吃粳稻的东北人民的吃饭问题他没解决!小麦种植区的华北人 民的吃饭问题他没解决!如果有种大米你很讨厌吃,那十有八九是杂交水稻,如果有种大米口感很好,那它一定不是杂交出来的!
中国在科技上乏善可陈,急于造出一尊神来撑场面,于是袁隆平粉墨登场!前几年凤凰卫视有个节目,记者对袁隆平说好多人反映超级稻口感不好,袁隆平愤了, 马上白米饭硬咽了两碗。被杠上神台的他不容丝毫冒犯。袁隆平在以前的确对杂交水稻作出了应有贡献(并不像今天官方吹嘘的那样大!),但是拿到今天,杂交真 的是什么高科技吗?大量种子公司、科研院所都在做,一般的技工就能胜任。袁隆平,只是个政治宣传品,是隆平高科违法圈钱的保护神。
袁隆平被“院士”是他本人更是中国的耻辱!袁隆平是“科学家”吗?NO!科学家一定有理论创新,他有吗?没有!就连三系配套的杂交方案即使在国内也不是他首先提出的。那袁隆平究竟算什么呢?农业技术专家!仅此而已!
袁隆平的杂交稻没有一统天下,甚至没有大面积推广,原因是什么?
他的杂交米蛋白减少,口感极差,农民不爱吃更不爱种,种一点也是为了卖钱,不多加肥料也不会高产。袁隆平一家不吃他的杂交米,只吃东北大米。如果你买的米不好吃,那十有八九是老袁的作品。
。。。。。。。。。 所谓“杂交水稻之父”,闭口“没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有没有你都还是问题”,可你是否知道你甚至从没吃过杂交大米,90%的中国人都不以其为主食,不是它太好吃而高不可攀,而是它太难吃,全国75%以上的水稻都不是杂交稻!你所知道的袁隆平仅仅是教科书里的袁隆平,被神化的袁隆 平。 前几年凤凰卫视有个节目,记者对袁说好多人反映超级稻口感不好,袁隆平愤了, 马上白米饭硬咽了两碗。袁隆平一家不吃他的杂交米,只吃东北大米。被杠上神台的他不容丝毫冒犯。袁隆平在以前的确对杂交水稻作出了应有贡献(并不像今天宮方吹嘘的那样大!),但是拿到今天,杂交真 的是什么高科技吗?大量种子公司、科研院所都在做,他的杂交米蛋白减少,口感极差,农民不爱吃更不爱种,种一点也是为了卖钱,不多加肥料也不会高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