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学院学生处|全院疫情防控学生行为“十不准”CDT编者按:原文已被发布者删除。(截图见文末)
引用
外交学院(英语:China Foreign Affairs University,缩写为CFAU),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直属、外交部与教育部共同建设,以培养外交外事复合型人才为主的文科外语类高等学校。外交学院创立于1955年9月,是在中国人民大学外交系的基础上,由周恩来提议建立的。陈毅曾长期兼任外交学院院长。现任院长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专家徐坚,党委书记是前中国驻白俄罗斯大使崔启明。 (据维基百科)
依据外交部和北京市教育系统及西城区属地要求,为进一步落实疫情防控个人主体责任,严明疫情防控纪律要求,结合学院实际情况,经学院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决定,现就全院疫情防控学生行为”十不准”通知如下:
一、不准对贯彻落实上级和学院疫情防控工作要求置若罔闻、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对疫情防控工作敷行塞责、弄虚作假、不按要求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应付了事、消极应付,将疫情防控措施流于形式。
二、不准瞒报、谎报、迟报、漏报、故意错报个人及共同居住家属的旅居史、接触史和健康状况等涉疫情防控信息。不准违抗疫情调查、疫情监测、隔离观察等防控措施。
三、不准在微信、微博、QQ、抖音、快手、B站等网络、媒体平台和微信群、朋友圈中擅自发布、传播、泄露非公开发布的疫情防控信息资料,以及通过任何形式编造、传播、散布未经核实和虚假的疫情信息或发表歪曲、否定疫情防控政策的不当言论。
四、不准违反防疫要求组织或参加聚餐、聚会等聚集性活动。不准组织和参与未经批准的大规模聚集活动。最大限度减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外出活动。不进酒吧、网吧、KTV、剧本杀、棋牌室、游泳馆(社会)、桑拿间、汗蒸房、汤泉等人员密集场所。
五、不准在居家健康观察和隔离期间未经允许擅自离开健康观察和隔离场所。
六、不准未经审批私自出入校、出返京、出国(境)或跨区域流动(跨区域包括跨省、市、县、乡、村)。不准前往中高风险地。
七、不准借用、冒用他人学生证件,健康码、行程码和拒绝查验。
八、不准海淘。坚持不购买国际快递,最大限度减少使用快递业务。
九、不准未经批准和安排私自接受国(境)内外媒体的采访(包括电话采访)。不准私自向媒体报料、投稿或接受采访,散布不负责任的言论。
十、不准阻扰社区干部、医务工作者、志愿者等防疫人员开展防疫工作。不准有违反疫情防控相关工作要求的其他行为。
希望全体学生严格遵守,坚决执行,履行好个人防控主体责任,做好疫情防控”第一责任人”,对于违反疫情防控管理规定和以上纪律要求,造成不良影响和严重后果的,一经查实,学院将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党委学生工作部
2022年6月18日
城市的地得|上海八旬老太在生日这天想吃一碗切面上海一位八旬老太,疫情中迎来了自己的生日。
她去了自己熟悉的粮店,想为自己买两块钱的切面。但是,她没有手机,没有办法扫场所码。
“我没有毛病,带身份证号可以吗?”
“不行。”
她掏出10元钱,递给一位路人,寻求帮忙。这位路人拿出手机扫码,结果发现自己的核酸超过72小时了,也不能买。事情经过就是下面这个截图:

据我了解,这事还有后续:
第一,这位帮忙的“凤”,也已经74岁了;
第二,粮店的上级后来还过问了此事,可惜并不是安排员工给老人送去切面,而是关照朋友圈截图所形成的舆情:“领导如果要问,我们也没什么错,严格执行集团指定的防疫规定是没错的。”
这事最触动我的,还不是老太太在生日这天没有买到切面,也不是她佝偻着的背影,而是她向帮忙的人道谢——世道如此艰难,想吃切面吃不到,这事很容易压垮人的最后一根稻草,但是她依然维持着自己的体面和尊严,非常礼貌。
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配得上自己的市民吗?配得上市民身上体现的“文明”吗?
首先指出的是,这个所谓的“集团的防疫规定”,如果拒绝老太太,即便是在当下的中国,也是错误的。
查询一下过去的新闻会发现,对没有手机的老人,身份证就是通行证,可以人工登记。任何部门都不能剥夺老年人的权利。
坦白说,这个老人的遭遇,在我看来和河南省给那些村镇银行受害者“赋红码”一样,都是标志性事件。
以“保护老年人”(他们被视为受病毒威胁最大的人群)为口号的防疫,最终在伤害老年人。疫情中很多老年人遭遇看病难,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但是,八旬老太拿着身份证也不能购买切面,给人们带来的震撼也许更大——这样的行为因为更小、更日常,也就更恐怖更让人绝望。
这些天,上海发现的病例已经很少(经常都是个位数),很多区域都开始“放开”,这也是老人能够走出家门和小区去买切面的原因。但是,她遭遇的,却是一种冷漠的、彻底的、变态的防控措施。
这件事的可怕之处,就在于上海的防疫已经真的“无死角”,不但在实体空间没有死角,“人心”也没有,一种全方位的铁石心肠正在形成。
这是“不能提供核酸证明无法去医院看病因而死掉”的事件的延续。看急诊和核酸的冲突,是防疫中“极端状况”的遭遇,而看着两米外的切面,三方(顾客、好心人和店员)都无能为力,则代表“防疫社会化”在日常生活领域达到的程度。
这个粮店的工作人员和领导,面对这位老人时已经“完全没有私心”,不但没有任何同理心和同情,也没有任何独立的科学判断(出示身份证买面条,并不会增加一丝传播疾病的风险),因而完全丧失了作为人的“主体性”。
他们成为完美的执行者,成为肉质的“机器人”。如果你赞成这种执行力,我只能祝福你全家一路顺风。
这可能也是“防疫思维”对塑造人的行为所能达到的顶点:我们就是需要彻底的监测、控制和彻底的透明化,任何人都不能有任何特别,这才能达到“社会消杀”的效果。
这种思维对社会造成的损害,在“切面事件”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它的后遗症,正在越来越明显,而我们又如何才能修复被破坏的“社会免疫力”?
每日3语

赞(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