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美国的人权手电筒该照照自己了#】当地时间12日,美国发布所谓“国别人权报告”,不少涉华内容和往年差不多。这种复读机式的攻击,这些年每年都会来一遍,本质就是闹剧一场。说到尊重人权、保障人权,美国可谓是内外欠账、劣迹斑斑,#美国就是全球最大的人权赤字国#。这个“国别人权报告”,就是专黑别国人权的报告。美国的人权手电筒,该照照自己了。
@北京晚报:【岂任“女拳”兴风作浪肆意播毒!#挥舞大棒的假女权是时候管管了#】最近,一组描摹万里长征、抗美援朝、开凿红旗渠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图片冲上热搜,带火了“每一代中国青年都无愧于时代”的话题。许多网友观后发出传递好时代接力棒的青春誓言,但也出现了一些杂音,“六张宏大叙事中一个女性也没有”“妇女不配吗呵呵”。阴阳怪气的腔调,让人异常反感。回望历史,在我们党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浩荡征程中,充满了一代代中国青年坚强奋斗的身影,其中有男性,当然也有女性。六幅图片,刻画的是激扬青春的奋斗者群像,“故意忽略女性”之说实是无中生有、乱扣帽子。不过,在某些一门心思挑刺找茬的人看来,逻辑硬伤可能无关紧要,毕竟,以其清奇的脑回路,就算图片中有女性,也还可以说“占比太少”;就算放出纯女性劳动者群像,也还可以说“有意丑化”。“女拳”乱打,已成为当下舆论场不容忽略的奇葩现象。总有一些“极端主义者”,在社交平台上伺机而动,将许多八竿子打不着的话题强行关联。消防学院招收女性少了,被喷“男女不平等”;某“网红”孩子随父姓,被骂“独立女性人设崩塌”……种种论调,思维之偏狭、逻辑之荒谬,根本不值一驳,但就是有人深陷其中、一点就着,无形中充当了别有用心者的“打手”。在这个问题上,平台尤须守土尽责,对种种极端言论仔细甄别,该提醒提醒,该禁言禁言,该封号封号。各路“拳师”层出不穷,嘴上满口主义,背后全是生意。那些莫名其妙的评论,很多时候只是吸引流量的序曲,等到有人“入瓮”,便开始大肆传播所谓“性别箴言”:“看他爱不爱你,就看他给你花了多少钱”“你负责挣钱养家,我负责貌美如花”。对于不少三观尚未成熟的年轻人来说,这些说辞无疑具有极强的迷惑性,而躲在背后的“拳师”们则可通过带货、课程、活动等赚得盆满钵满。当“极端女权”成为某些人操弄舆论、敛财生事的工具,成为灰色产业链的幌子,再任其兴风作浪,无异于放任“播毒”。倡议“男女平等”,不是大喊口号、鼓励偏激,不是制造对立、撕裂社会。无论男女,尊重性别差异,认可自身意义,独立创造价值,并用实际行动去建设和谐社会环境,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女权”。至于那些挥舞大棒、收割利益的假女权、真黑手,是时候管管了。@北京晚报 评论员文章
@共青团中央:【声音:#极端女权已成网络毒瘤#!】近期,一组以“每一代青年都无愧于时代”为主题,反映长征、抗美援朝、开凿红旗渠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图片,居然被某些人大肆攻击“故意忽略女性”,闹得沸沸扬扬……他们有意忽视图片中的女性,制造对立。更有甚者,居然对新闻编辑人员实施“人肉搜索”,进行“网络暴力”——这些所作所为,已经完全突破底线,激起了公愤。“极端女权”兴风作浪久矣。虽然每次“发作”都能蒙蔽不少网友,好在时间越长,其真面目暴露越明——凡事都能莫名其妙往“女权”上引的人,并非“脑回路”坏了,更不是真心维护女性权益,而是通过制造“性别对立”吸引流量、借机敛财。曝光度、爆款文以及隐藏其后的灰色产业链……一次次让“女拳”们名利双收。“极端”,不是维护权益之道,却是有些人的歪门邪道。近期一连串事件表明,“极端女权”已经越来越猖獗,毒性越来越剧烈。全网齐心切除“毒瘤”,还网络一份清朗,已经刻不容缓!
@IIIoykotwenninoom:香港之前也有很长时间讨论是否要全民禁足令,也就是所谓的封城。后来一直没有真正实施,具体决策原因不得而知,但从公开渠道的新闻看,不同方面都有意见提出。比如立法会讲先要立法方可实施禁足令。政府顾问袁国勇讲前提条件是要确保两三百万人的一日三餐;餐饮业届代表趁势提出要禁足就应当由政府支付所有餐厅封城期间的成本开支,并且立法暂缓追租。医学专家讲没有足够隔离设施情况下不应该做全民检测;而说到隔离设施,紧急援建的方舱因为是蹲厕没有坐厕引起舆论喧哗,保安局还要出来道歉宣布以后都改为坐厕。民意研究所做了调查,46%受访民众反对要求所有确诊者必须进入隔离营或者医院,56%担心排队采样可能加剧感染,64%表示禁足令会对家庭收入有影响。金融业界表示众多外籍从业人员在强检消息传出后离港,损害金融中心地位;外籍人员代表兰桂坊集团主席也去信政府建议对轻症患者不要强制隔离,以阻止人才流失。又比如律师会会长向政府致函说明禁足令可能导致严重法律后果,部分涉及法定责任(例如时效)的法律及程序无法执行。他举了一个例子,”《土地註冊條例》規定文書簽立後須予註冊嘅期限(一個月),但《條例》或其他法例並無訂明如果土地註冊處辦事處緊急關閉時,可以自動延長期限,土地註冊處亦無權於辦事處關閉期間,延長屆滿文書嘅法定期限,必須按法例規定方式處理交付註冊文書。”种种声音莫衷一是,但至少还有一个立法程序,有公共讨论分析利弊细节,之前有人问香港为什么不封城,这些也算是部分原因。而这一次的上海,几乎完全看不到有类似的讨论和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