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董事长的回答充分说明了空难发生的根本原因3月21日,中国东方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37-800客机在中国广西梧州藤县坠毁,机上载有 132 人,包括 123 名乘客和 9 名机组人员,这是中国十多年来最严重的一次空难,引发了全世界的关注。
3月22日,在MU5735搜寻新闻发布会上,一名路透社记者围绕失事飞机维修记录、飞行员的飞行时长、事故发生时天气情况等问题,进行了提问。对此,东航云南公司董事长孙世英作出了回答,而其表现以及回答的内容引发了很多网友的不满。
根据网上流传的发布会视频,这位路透社记者大概问了以下四个问题:
飞机的维修记录是怎样的?近期维修方面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事故发生的时候天气怎么样?
空难发生前机组有无和空管联系,如果有的话,说了什么?
USNTSB(美国国家运输委员会)已经委派了调查者,会不会邀请他到中国帮忙调查?
然而,东航的孙世英董事长不仅照稿念,且完全答非所问。他的回答是:“当时飞机是在平飞巡航阶段。我们正在全面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目前航空运力充足,安排的检查也包括临时性、预防性措施。我们正在按照民航安全管理规定有序开展工作。”

以下评论由中国数字时代编辑搜集自网络:
一只鹿歪歪:问了一个寂寞,答了一串乌龙!
S:孙董事长的回答充分说明了空难发生的根本原因。
路易橙(Sundy):领头的就是这种能力和态度,灾难不可避免。
黑衣人:事故的原因找到了,就在台面上。
Francois蒋卫兵:人家问的问题直达事件核心,这才叫新闻。
晏九九:人的生命怎么能掌握在这么个董事长手里?
隔壁的猫爷:昨天晚上没整二斤白酒都说不出这样的回答。
godkarina2:领导们能说老百姓能听懂的语言吗?
Penny:董事长手上已有一套聘请的新闻公关标准话术,不管你怎么问?具体什么问题,董事长都不关心,董事长关心的是早点把应对稿子赶快说完,好早点下班回家。
无敌超级不靠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董事长找了个纸上写得最接近的答案。
Honey_灯塔:回答问题的人浪费所有人的时间听他念稿讲废话,真的不配出席这场发布会!
黑珍珠号·:提前给写了个答案,不管你问啥,我就这个答案。
MyAlzheimer:太行了,怎么最近十年以来,这些个领导官味越来越浓了。
忙着开心快乐好运:绝了,这发布会把官腔展示的好透彻。
乐非乐C:这董事长,都什么时候了还来照稿念这一套?
LUCY_LX:不怨我们董事长,问问题之前记者也没给标准答案,怎么答?
只想做个坏孩子36831:两天了,我就知道一个航班号和多少人,够离谱,够效率的。不知道在藏着啥。
王亚伟律师:董事长就这个水平,人家问的一系列关键问题一个没回答,这个时候还在打官腔,说是酒囊饭袋不为过。 家属和公众都希望、也有权获取这些信息,你们连应付都应付得这么失败。
于点mm:能够面无表情,堂而皇之的胡扯,真不愧是…
小呀嘛小飞飞_CIIA:考的我都会,小抄全到位,除了最后一题出得有点偏,蒙的不一定全对。
狼狼狼狼狼狼郎:这回答不输当年武汉马书记。
我看日出:最应该专业负责的人,表现出最不专业负责。
想念大黄蜂的妈咪:领导说话的艺术,他也不知道最终的调查结果,他也不清楚到底底下的人检查的时候有没有出漏洞,在一切未定之前不正面回答,太极学的好。
疯小茶:问的细致专业,回了个锤子,下台吧,什么玩意领导。
汉瑟姆WANG:这领导水平实在太低……知道下面工作人员都准备好了QA内容,但您多少得有点随机应变的能力吧……
枪迷0803:问的硬核 答的核桃 核对核。
不喜微博了:这个超话只有凤凰网这一个视频,明天这个视频还能在吗?
晚来风急且饮一杯酒:我不懂了.. 路透社记者这些提问也叫尖锐吗?了解飞机的维修记录,飞行员的飞行记录,事发天气,飞行员和空管的联系情况等的基本信息也不费多大力吧?而且这难道不是找到黑匣子之前的基本调查方向?这都答不上/不想答的话这个新闻发布会的意义在哪?大家等了半天不是想听您打太极啊喂………
Z小桔灯L:这种人就是国企的干部,这是对人民的犯罪。
骏英54:这些官员如此糊弄人们的关切,对得起那些遇难者和家属吗?!
神马奏是浮云:何苦难为自己,又想搞发布会表现透明,又肚子里一点货都没有,只有一张通稿。还不如直接不要脸,发篇通稿说无可奉告呢。
Lunarne:外媒记者恶意提问,捅刀子,董事长是高手不能接,这个行吗?
盛筵必散__:航空事故调查会从:1、天气 2、飞机本身(机型 机龄 维修记录) 3、机组本身(飞机型时长、机型考试成绩、最近生活工作状况+空管对话反馈)这些调查会根据黑匣子操作记录,和空管的对话来一步步推进调查事故源头,责任归属,所以记者问的很全面也很专业。
方枪枪在等你:这个记者,怎么不按照事先准备好的答案提问呢??你学学西安那个提问“颈肩疼痛”的记者!!!
knowyourrights:对此,东航云南公司董事长孙世英作出回答?他没向境外势力透露任何信息啊!一个合格的党员! 敌人啥都问不出来。
bonnie_bowen:典型的权力的傲慢,空难的原因离不开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中式没品笑话百科|在讨论新闻伦理之前作者: 没品驴 / 中式没品笑话百科
3月21日,东航一架飞机坠毁。次日下午1:00,公众号“每日人物”发表题为《MU5735航班上的人们》的文章(该文章目前已经被发布者删除)。约1小时后,公众号“人物”也转载了这篇文章。
质疑扑面而来。在微博上,诸如“吃人血馒头”“暴露受害者隐私”的指责不绝于耳。

昨天晚上,又有公众号发表文章《「人物」报道笔下的侵扰悲痛问题》,站在新闻伦理的制高点上,给“人物”扣上了一顶“侵扰悲痛”的帽子。

本人并非新闻学术专家,对于“人物”的报道是否真的涉及“死亡敲门”“悲伤告知”“侵扰悲痛”等概念,无法做出科学准确的判断。
但坦诚地讲,“新闻伦理”并不应该是阅读本篇报道时应当首要考虑的问题。毕竟在当前的新闻环境下,是否能够“恪守新闻伦理”的决定权,或许并不在媒体自己手上。
举个例子,在《「人物」报道笔下的侵扰悲痛问题》中,作者提到,
“快新闻更应该体现在事故救援报道上,而不是故事化的软新闻上。”我未能准确理解“事故救援报道”的意涵——或许是派记者前往现场,拍一些照片,录一些视频,做一场直播——这些固然也很好,很有价值。可惜的是,“人物”能做的,确实只有“故事化的软新闻”。
先不论“人物”是否处于《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名单》中,也不论“人物”是否拥有《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作为一家专注于中文人物报道的媒体,“事故救援报道”属实不在他们的能力范围之内。
就算“人物”突发奇想,意图转型,想要临时扮演一下前线记者的角色,也未必能如他们所愿:如今事故现场的报道的视频、音频几乎都来源于某几家主流媒体,你让“人物”去凑个热闹,怕是强人所难。

有人也提出,“人物”就算要报,也不应现在报,
“媒体是否真的需要如此匆忙?我们又是否真的如此需要故事?”言外之意,你等家属心情平复了,调查结果出来了,稿子再发也不迟。
诚然,通过逻辑的推理、文献的分析,你很容易得出上述的结论。但象牙塔里长出的树苗,未必能挺过外面的风吹雨打。
“人物”不抢在事故发生次日发稿,这篇稿子的结局,大概率便是雪藏在公众号后台的草稿箱里,永永远远。
当然,我无意责怪该文(《「人物」报道笔下的侵扰悲痛问题》)作者。毕竟在当下的互联网舆论场中,每逢恶性事件发生,指责媒体已经成了保留节目。对于新媒体从业者来讲,这已经是一种思维惯性,一种路径依赖——不骂媒体,许多人都不知道该说点什么了。
媒体不发声,就是“中国媒体已死”;媒体发声了,就是“吃人血馒头”;媒体发声快了,那必是“蹭热度”;媒体发声慢了,那必是“收了钱”。在东航事件中也是如此。在微博上,诸大V都对“人物”及其报道发表真知灼见,甚至连为“人物”发声的其他媒体人都被挂、被指责,其阵势之大,让我不由怀疑,他们是不是把“人物”当成了东航坠机事件的幕后推手。

“黑心记者”“媒体屁股歪”“敌在内部”“为了流量不择手段”,诸如此类的评论数不胜数,难以罗列。仿佛只要没有媒体,恶性事件就消失了,互联网就清净了,社会就变好了。媒体是万恶之源,永远骂媒体,永远热泪盈眶。
最吊诡的是,光谱两端的人都在骂媒体。一边骂媒体春秋笔法、惟恐天下不乱,另一边骂媒体明哲保身、败坏新闻伦理。好像媒体人体内真的都有恶魔基因,不干点坏事浑身难受。
有没有一种可能,就是媒体人其实也不想“干坏事”,不想“明哲保身”,不想“败坏新闻伦理”,只是他们好像也没得选?
笔者本人并不在传统媒体工作,但认识一些传统媒体的记者朋友。据观察,他们大多并非十恶不赦之徒:不会看到一个坠机事件就哈哈大笑,惊叫流量来了,稿费来了;更不会醉心于对受害者进行二次伤害,读者一气愤,他们就高兴。
但现状是,如今许多媒体的作品确实有许多问题——质量上的,道德上的。我们可以批评,也应当批评,但如果只批评表面,是否显得有点鸡贼?
说回此事,你当然可以指责“人物”存在新闻伦理的问题。但在讨论此地的新闻伦理之前,你不如先讨论此地的新闻本身。
每日一语
赞(11)